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青海省立足实际,在政策支持、服务提升、市场开放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产业“四地”建设——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战略布局下,政策的东风为民营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使其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破浪前行。
“暖风”频吹 纾困解难添动力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硼酸生产车间内,结晶罐、原水罐等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一片繁忙景象。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推荐下,我们享受到银行‘无还本续贷’政策,便捷灵活的同时,促进企业合规发展。目前公司信用贷款额度可达500万元,资金的充足让我们敢于‘放手去干’。”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岭说,通过融入数字化控制方案,公司实现硼酸提纯自动化控制。
展望未来,青海利亚达将立足盐湖资源、清洁能源等青海特色资源,主动融入产业“四地”建设,依托青海盐湖卤水硼资源优势和公司自主研发的多项硼产业技术成果,做强实业,进一步开发生产满足半导体、芯片等高端领域需求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努力成为我国高端硼产品的生产基地。
出台青海民营经济33条,配合金融支持23条、税费服务22条、服务业发展47条、经营主体发展10条等配套措施……为帮助经营主体有效化解融资信贷、要素保障、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等发展难题,全省启动实施常态化助企暖企“春风行动”,有关部门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企业生产一线,协调解决融资、土地、用能等方面困难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在产业“四地”建设中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说到精准服务为企纾困,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深有感触:“去年公司二期项目存在20.93公顷用地占补平衡指标紧张情况,针对问题,省、市政府统筹协调,于当年7月顺利完成用地审批,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协调落实企业用水保障,落实双电源、双回路,确保企业用电安全。协助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创新“政银企”对接机制,帮助缓解现金流压力。针对项目涉及的涩宁兰燃气管线迁改工程,省市区三级成立联合指挥部,通过7个月集中攻坚完成迁改任务,较常规工期大幅缩短,创下同类项目施工速度标杆……
一系列举措提振企业进一步投资建设的信心。如今,青海丽豪作为全省重点布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围绕青海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进一步推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凝聚力量 开发市场拓潜力
在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数台搭载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正忙碌而有序地穿梭于万亩优质饲草基地播种作业,规划整齐的饲草耕地连绵数里……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围绕‘生态海西、绿色农牧’,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饲草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通过政策倾斜,政府给予我们一定种植奖励和补贴,协调银行贷款给予资金支持。主管领导带队下沉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的困境和问题,并予以解决。”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说,公司要把握东风,立足高原,沿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明晰方向,深耕荒漠,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新业态草业。
青海地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优势。近年来,江苏青海两省通过东西部协作,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产销衔接等关键环节,项目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在青海海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地分割牦牛肉,依据订单迅速备货发货。“近年来,我们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在南京、深圳等地建立中转仓、办事处,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通牦牛肉的知名度。”青海海沃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米存民说。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东西部协作模式下,大通县与协作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打造高原特色生态牦牛肉品牌“阿耶神”,以“数字技术+品牌IP+流量经济”的方式,连接市场、消费者、农户等,激活“大通牦牛”更大的产业价值。
举办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产销对接推介洽谈会;组织55家东部企业、批发市场到青海对接洽谈;先后在南京、盐城、扬州等地举办“第三届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特色商品展”……苏青协作以来,两省联合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实施“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2024年,持续推动“青货出青”“青货入苏”,江苏采购、帮助销售青海农特产品达6.2亿元,推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
金融加码 减轻负担增活力
每到夏季,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便迎来最美时节,坐落于此的达玉部落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骑行爱好者。
说起企业发展历程,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洛桑尖措不禁感慨:“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刻,当地政府部门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调研经营现状和资金需求,与银行协调后成功帮助我们贷款延期,贷款贴息更是为企业省了近100万元。”非常时期,雪中送炭之举让洛桑尖措感到特别暖心。
如今,这里已成为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起环青海湖最大的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基地,企业也正沿着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方向一路前行。
产业“四地”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企业如何不断“强筋壮骨”?
青海省工商业联合会给出的答案是,以金融赋能企业发展、产业创新。
2024年,省工商联不断拓展银企对接渠道,分别与中行、招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31.95亿元。巩固“资金池”成果,撬动贷款2600笔、27亿元。联合省财政厅等部门修订《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全年完成15笔风险补偿资金复核工作,风险补偿达589万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政策措施,体现的是政府部门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产业“四地”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技术引进、员工培训和市场拓展中,为稳定经营、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作为税费优惠政策的受益企业,青海慧丰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勇说。
以征纳互动服务为抓手,持续提升税费服务质效,建立“辅导办理一体化、流转处理扁平化、税费服务场景化”的服务运营机制……为进一步助力全省民营企业更好发展,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着眼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打出政策落实“组合拳”,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民营经营主体。据数据显示,2024年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中,全省减税降费及退税共计38.05亿元,其中民营经济19.9亿元,占比超六成,受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