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绿色算力产业相关政策解读

人才引进方面:

1.加大人才计划倾斜力度,在“夏都菁英”市级人才项目中对绿色算力人才予以一定倾斜,并以“随到随评、动态入选”的方式进行。

2.给予经费支持,对“夏都菁英”市级人才项目直接引进的绿色算力人才按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分别给予120万元、80万元、45万元、1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柔性引进人才按一类、二类、三类分别给予40万元、25万元、15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培养人才按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

3.加大绿色算力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将绿色算力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纳入年度市级科技计划指南,对“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的技术攻关、新建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评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的给予经费支持。

4.强化企业培育,对绿色算力领域企业成长为市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40万元一次性奖励。

5.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对高水平人才、绿色算力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评审。

6.指导建立科研工作站,鼓励和支持绿色算力领域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序推动“人才+平台+项目+产业”模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应用推广。

7.引育绿色算力工匠型技能人才,推荐绿色算力企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对绿色算力从业人员按急需紧缺人才对待,并根据全省最新绿色算力相关工种培训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8.加强本土绿色算力人才培育,依托青海大学、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联通西宁分公司等省内高校和绿色算力领域企业人才资源,共同合作建设绿色算力人才实训基地。同步用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江苏访学研修等人才培养工作载体,加大绿色算力等特色优势人才培育和政企人才交流力度。

9.开展绿色算力领域“校企互聘”工作,积极对接省属高校、绿色算力领域企业与市属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双向交流和教学指导,推动人才培养。

10.优化服务保障,我们对入选绿色算力人才计划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交通出行等服务保障。

就业服务方面:

1.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奖励。绿色算力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及就业困难人员(距退休不足5年的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的低保家庭成员、登记失业的脱贫人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人员)就业,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根据“先缴后补”原则,按企业实际缴纳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部分)。其中: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在劳动合同期内补贴不超过4年,就业困难人员在劳动合同期内补贴不超过5年。此外,企业每吸纳一名上述人员还可享受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

2.见习补贴。已建立见习基地的绿色算力企业组织16—24岁失业青年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含中职院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期满,且留用率达到30%以上不足50%的,按每人每月700元标准给予企业见习补贴;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满留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进行就业登记的,按实际签订劳动合同人数,给予企业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见习期一般为3个月至12个月,补贴资金主要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

3.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补贴。绿色算力企业新录用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六类人员,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后取得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600元/人的补贴。企业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40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由企业自主用于学徒培训工作。

联系方式:市委人才办 0971—8278501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 0971—5117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