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对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园区来说,有着太多不平凡的记忆:
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成倍增长;1至10月规上工业产值643.6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6亿元,同比增长20.87%……在工业经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甘河园区创下了一项项令人惊喜、充满韧性的指标数据。
前不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16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典型案例,甘河园区内的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发电分公司、黄河鑫业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也是省内唯二上榜的两家企业。
青海百河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实践“铝业+光伏”新模式,实现了从“煤电铝”到“绿电铝”转化,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分布式光伏全容量并网的电解铝企业。
培育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36%。
甘河中试基地已建有3个特色中试平台、2个通用平台、1个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成功掌握硼酸镁、硼酸锌等部分晶须制备技术,具备规模化、产业化转化能力。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场追“新”逐“绿”的发展变革,让甘河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工业之城的“逐绿之路”
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厂房内传来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行走在整洁的园区内,绿色发展的脉动随处可见。
逐“绿”前行,甘河园区步伐愈加坚定!园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加快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提升绿色生态环境、健全绿色发展机制。以“绿”着色,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展。
绿色电力使用量占总用电量的67%。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到53兆瓦,建成光伏电-热-氢联供系统示范工程项目,形成光伏发电、储能、电解制氢、加氢综合绿色循环系统;
园区13家重点用能企业19个工艺能耗现场核定基准水平率达10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46%。超前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绿色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60%。循环经济工业产值比重达89%,铝水就地转化率均达到80%以上,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7%,较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4个百分点。
……
以合金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建材等优势特色的绿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园区循环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清洁能源使用率、空气质量优良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及绿化面积逐年提高,绿色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持续增强。
近年来,甘河园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项目低碳化、产业循环化、社会生态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狠抓环境污染治理、协同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产业发展逐步由“高载能资源高消耗”向“高附加产品精深加工转变”,先后被评为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节水型园区、全省第一批化工园区。
“我们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耗项目12项,年节约3.53万吨标准煤;完成‘绿证’认购390万张。培育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2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园区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浓厚。”甘河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产业发展不断 “攀高向新”
“全力以赴赶进度,争分夺秒抢工期”“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冲刺四季度一刻也不懈怠”……在甘河园区里,一路可感可及的是干劲“满格”的奋战豪情。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最初的“一烟独大”到后来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特色化工产业“横向耦合、纵向闭合”,扎根22年的甘河园区走出一条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产业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甘河园区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围绕重点任务积极谋划储备项目,全力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持续推动各类创新政策落实落细,推进设备更新换代,促进园区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园区工作人员摸底调研企业生产设备及产品情况,引导企业知策用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构建滚动接续的项目储备库。同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围绕核心技术攻关,组织青海铜业、中复神鹰等16家规上企业围绕熔炼系统产能提升技术、T8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提升等研究领域,重点实施科研攻关项目50余项。指导特立镁-基于稀土镁合金的储氢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中复神鹰-氢能用高强度高延伸率中模量碳纤维材料开发项目通过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并获批专项资金420万元。
围绕盐湖项目实施,依托园区内研发机构及盐湖产业,全面促进创新资源有效整合,联合西矿科发公司与园区特立镁,积极打造盐湖化工中试、镁基金属新材料等两个试验平台,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围绕信息化改造提升,加强企业数字化改造引导、扶持力度,分层次、分行业、分区域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复神鹰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平台、黄河鑫业5G+AR智慧巡检技术应用、百河铝业数字化工厂建设等19个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围绕产业项目谋划与招引。紧盯“新三线建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围绕合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开展项目谋划工作,谋划储备新型铝工业型材、POE高端材料、钙钛矿电池及组件等32项新兴产业招商项目,总投资达485亿元。依托园区电解铝、碳纤维等产能基础,通过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邀请考察等招商方式,进一步拓展渠道,有效对接产业项目51项,总投资达552.64亿元。
创新生态越好,越容易萌发创新的种子、催生创新的成果。截至目前,园区2家企业分别认定为青海省第二批创新型企业和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已完成立项4项;企业自立研发项目50余项,累计研发投入4.45亿元,同比增长6.7%;引导企业新申请专利67项、年度授权专利117项。
招商引资夯实 “硬支撑”
优质项目是增量之源,招商引资是发展之基。近年来,甘河园区上下对招商引资不断加力,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运用各类招商方式,坚持“引大、引优、引新、引智”的招商方向,积极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拓宽招商引资新路径。
如今,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孕育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处处产业的新布局,积蓄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甘河园区着力提升有效投资,年内实施的49个项目中,2个项目已建成投运,天合光能一期10万吨工业硅等11个项目正在有序建设,27个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9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两新”建设等资金投向,梳理2024-2027年国债储备项目76项,总投资54.49亿元,帮助7家企业申请国家超长期国债项目4批次11个,已获得资金1.6亿元;
新增谋划总投资约485亿元的“延链、补链、强链”招商项目32项,对接国内知名企业460家,并组建专班赴外开展招商活动10余次,考察对接重点企业30余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企业5家;完成签约总投资114亿元的项目3项,引进并完成立项8项,落地实施1项;协调国网电力公司建成了总投资4.9亿元的330KV天恒变电站;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7.46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河园区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创新中突破,在节能降耗上发力、在减污降碳上出力、在绿色制造上用力,在蝶变中成长。甘河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未来可期。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聚焦推进园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运行、提升安全环保质量、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做优做强有色、化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解难题、兴产业、促发展。”甘河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