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理解《规划》和2025年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规划》贯穿着哪些新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和布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近日,本报约请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进行详细解读。
吴家喜:“十四五”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是“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编制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二是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国家高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高新区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深度调整,世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科技园区发展呈现产业高端化、创新生态化、功能融合化、治理专业化等新特征,都对国家高新区强化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先发优势,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要求。
记者:《规划》的亮点内容和基本考虑是什么?
二是突出“强化创新功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主线。《规划》明确“十四五”是国家高新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强调这一发展主线,就是要推动国家高新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功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加快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阵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是突出率先建成“五大高地”的发展目标。为发挥《规划》对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发展质量与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活力、绿色低碳发展等的引导,提出未来五年国家高新区发展目标:率先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率先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率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率先成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率先成为制度与政策创新的改革高地。
六是突出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为加强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精准指导,《规划》提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等情况,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分类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四类园区。同时,引导园区强化数据统计、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管理和淘汰机制。
吴家喜:《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四个面向”,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注重“七个强化”:强化质量导向,突出培育高精尖企业;强化特色发展,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开放协同,推动东西合作与南北互动,提高国际化水平;强化创新引领,深化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强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化规范发展,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差异化;强化联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在高新区复制推广国家自创区,共同形成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网络。根据上述发展导向,部署了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二是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持高新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集聚高层次人才,引进优秀博士和博士后等青年人才。探索“双聘”“旋转门”和人才跨区域交流机制,面向“高精尖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建设一流人才服务配套设施。
四是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支持高新区瞄准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科技领军和世界一流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规范发展,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六是促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支持高新区制定绿色技术目录,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规划建设低碳产业专业园,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建设数字园区,布局绿色低碳的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和平台。
八是深化园区开放合作。支持高新区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建设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发,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
记者:《规划》落实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在哪些方面?
二是实施九个关键行动。为扎实推动《规划》落实落地,突出重点任务的抓手化、行动化,根据九大重点任务,提出“科教资源集聚区建设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未来产业培育行动、高水平科技创业促进行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园区绿色发展行动、数字园区建设行动、跨区域园区合作行动、‘一带一路’园区国际合作行动”九个关键行动。
四是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监督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与考核目标进行合理调整或修订。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