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6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全省0.4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市GDP数据出炉!
西宁交出了一份顶压前行、稳中有进、开局良好的合格答卷。
西宁经济总量进一步做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在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经济下行压力之下,5.5%的经济增速殊为不易。”市统计部门负责人说。我市以能力建设夯基垒台,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状态全力抓经济,强化运行调度,持续开展“链长制”招商和重点项目企业“包保”服务,举办“企业家茶座”,打出了一整套调控组合拳,有效促进了相关行业企稳,有力确保了全市经济提质扩量增效发展。
当前,面对新一轮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市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二季度经济的重要发展期,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抓服务业发展和市场主体培育,大抓营商环境和惠企服务,大抓经济运行调度和风险防控,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稳”的基础持续加固
翻开我市经济一季度成绩单,“稳”成为关键词,我市“稳”的基础持续加固。
“稳”的基础持续加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基本盘稳,农业生产平稳,工业持续强劲增长,服务业稳步恢复,居民就业保持稳定,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市场供应特别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重要消费品供应充足。
从主要经济数据看“稳”:
据市统计局统计,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全省0.4个百分点,连续七个季度高于全省,为全省经济稳增长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1.86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70.08亿元,同比增长1.6%。
企业开复工及生产形势好于往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高于全省10.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个百分点。
高景、中复神鹰、比亚迪、时代新能源、百河等企业产值大幅增长!
……
面对多点散发疫情对服务业造成的影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市政府牵头组织发改、统计等部门成立8个工作组,对2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和4家建筑业企业分类梳理问题清单,开展“一对一”精准调度和上门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的态势不断拓展
在不断夯实“稳”的基础上,我市奋力拓展“进”的态势。
具体来看:增长方式有“进”,一季度,我市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约3.2、2.4、-0.1个百分点,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形成。
投资结构上有“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省投资的27.4%,对全省投资的贡献率为17.4%。
对外贸易上有“进”。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77%,其中出口增长32.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市及时召开投资工作推进会,启动省市首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谋划生成一季度开复工项目524项,全市重点项目146项。完善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机制,“一企一策”支持企业稳定生产,为企业解难题。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60%,高于同期25个百分点,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不断前“进”。
“质”的提升更加显著
这是一组亮眼的新兴产业数字: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0.2%、129.8%、93.9%和209.9%,占比分别提高15.4、15.8、4.9和11.4个百分点;单晶硅、石墨及碳素制品、锂离子电池、光纤等代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产品产量增幅居前,分别增长8.9倍、2.4倍、135.2%、48.6%。
这是一组漂亮的财政收支“账单”。一季度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0.2%,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
一季度,我市经济“质”的提升更加显著,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同时,居民收入更趋优化,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市场主体数量提升,截至3月底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9315户,累计达到24.2万户,同比增长7.5%。
据分析,我市坚持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把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居民办事便利度的有力举措,持续优化企业开办、审批全流程,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可办,有力促进了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