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筷子细的硅芯在这里‘生长’至碗口粗……最终成为光伏电池板的核心材料!”站在亚洲硅业甘河多晶硅生产基地的沙盘模型前,青海亚洲硅业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连基指着旁边的成品模型说。
一个个标准化的车间、一排排耸立的精馏塔、一条条盘旋的管道……有序地连接在一起,让记者感受到青海光伏产业链上现代化工厂最直观的震撼。
2006年,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青海省“十一五”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历经17年的发展,已成为青海光伏行业循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结合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需求,亚洲硅业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的第二个多晶硅生产基地应运而生。
“在省、市一体推进下,开发区管委会统筹协调,东川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优势互补,成功打造了这个‘飞地项目’。”郑连基说。
产业规模发展的背后,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对核心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
郑连基指着沙盘介绍:“公司从起步阶段就以技术创新为本,多年来积累了覆盖高纯硅材料生产全流程的核心技术,其中,由亚洲硅业主导,联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生产出N08810镍基合金特厚钢板,联合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完成了首台(套)国产化冷氢化反应器。这一关键材料成功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推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支撑企业发展的“密码”,记者戴好安全帽、穿好防护服、挂上应急包,紧跟亚洲硅业工艺总监董海涛的步伐,前往还原车间。
路途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技术人员站在设备前,认真地进行监测和调试。
来到硅材料公司08厂房,34台48对棒还原炉分两列整齐地排列在厂房内。硅芯在一个个外型酷似巨型“高压锅”的还原炉内“生长”,透过视镜口,看到硅芯在1000多℃的高温下已“浑身”通红。
在经过不到100小时的“生长”后,多晶硅棒就能出炉了,随后将通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在下游工厂制成太阳能光伏板,最终汇聚成“蓝色海洋”汲取光能。
“这是国内首条48对棒加压还原炉构成的万吨级多晶硅单体生产线,公司科研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取代传统的原型炉试验方法,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48对棒还原炉的成功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董海涛说,项目累计节能折合标煤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1.6万吨。2018年,该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企业也于同年被工信部评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如此大规模的还原生产厂房内,记者除了见到运输硅料的AGV小车外,只见了两名巡视人员。董海涛说:“我们采用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高纯硅材料生产工艺,全部自动化操作并且密闭循环运行,是目前最成熟、产品质量最高的多晶硅生产工艺。”
正说着,一辆装满硅芯的料车停靠在一个被揭开“盖子”的还原炉前,两名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新的硅芯安装到还原炉内,一人负责将硅芯通过卡合连接方式安装在底座,另一人掌控好硅芯之间的间距。
董海涛说:“在高纯多晶硅领域,品质就是基础。从进料到出炉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确保产品质量。2020年,公司正式通过全球单晶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N型电池用料认证,成为我国多晶硅企业中首家通过该认证并批量供货的供应商。”
目前,以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就全国而言光伏产业还在加大布局,这就为光伏产业链最前端的多晶硅行业提供了机遇,但多晶硅行业一直竞争激烈,产能不断升级,技术不断更迭,为此,当问及亚洲硅业将如何继续领跑行业新“硅”途时?
郑连基充满信心地说:“作为全国多晶硅行业首批准入者,我们将立足企业自身优势,紧盯高纯硅技术前沿,以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青海清洁能源产品优势,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