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业领域生态文明 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

       近年来,东川工业园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融入我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一是加快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融入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形成了“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光伏制造产业构建了“多晶硅—单晶硅—单晶切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聚集了铝边框、支架等一批配套光伏项目,多晶硅产能9.53万吨,单晶硅产能4800吨,单晶切片产能600兆瓦、PERC单晶电池产能500兆瓦、N型IBC单晶电池产能200兆瓦,光伏组件产能870兆瓦。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了锂电池用电解铜箔、标准电解铜箔、光纤预制棒及拉丝、钛锭、铝型材等一批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的项目,锂电池用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光纤预制棒产能400吨,扩能600吨项目正在建设,光纤产能1300万芯公里;钛锭产能1.3万吨;铝型材产能12万吨。园区先后获批“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

       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园区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严把新建、改建、扩建高耗能项目准入关,严禁达不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新建项目落地。从严控制高耗能项目,严防产生新的过剩产能,园区无已建、在建、拟建“两高”项目,无落后产能情况,新建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装备及能效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园区无已建、在建、拟建的“两高”项目,新建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装备及能效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022年以来新建、改建、扩建的14个节能审查项目均已办理项目节能审查。

       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循环互补。亚洲硅业与中利光纤利用相邻位置优势,开展循环生产互补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了相邻多晶硅厂和光纤厂生产循环互补项目,亚洲硅业生产的中间物料四氯化硅,经过提纯后,输送给中利光纤作为主要生产原料。该项目目前已建成投运,并在我国光纤制造行业领域首次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多晶硅、铜制品及其他行业,园区亚洲硅业、黄河新能源、中利光纤、电子材料、诺德新材料等企业与南川、甘河工业园区高景太阳能、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青海铜业等企业相互采购或供应产品,形成了在开发区范围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园区与园区间、产业与产业间的循环绿色发展和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四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园区始终坚持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循环制造体系,积极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申报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园区亚洲硅业、电子材料、阳光能源、黄河太阳能、普兰特药业、黄河新能源6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亚洲硅业获批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黄河新能源、九康中药、三江雪生物集团、青海青玻11家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厂,亚洲硅业多晶硅产品获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品牌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水平。

       五是大力促进工业节水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青海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园区积极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创建节水型企业,截至目前,园区获评“青海省节水型工业园区”,亚洲硅业、晨菲制药、青海青玻、青海电子材料、青海诺德、聚能钛业等8家企业获评“青海省节水型企业”。同时,优先在工业生产企业中推进再生水厂中水回用,提升园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已敷设6.3公里配套再生水管网,向亚洲硅业(青海)、青海电子材料、青海诺德等6家企业年供输再生水约230万m3,有效提高了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下一步,园区将继续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要求,一是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坚持能耗“双控”要求,加强能耗总量监管,持续严格落实项目节能审查制度,积极开展节能审查工作。以新能源、有色金属合金高新材料等为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大力实施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再改造再提升,聚焦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全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巩固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根基,推动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持续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数字强基等工程,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级,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节水型企业、智能工厂,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