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绿电优势转化 加速绿电价值实现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网青海电力公司聚力推进绿电体系建设

       近期,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建设绿电体系的重要“平台”“桥梁”和“纽带”作用,立足西宁电源品种结构优、产业发展基础好、绿电应用场景多等禀赋优势,深入研究谋划,聚焦重点探索,成立专班推进,凝聚合力推进绿电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助力西宁市打造“产业”四地中心城市、高原零碳城市。

       锚定目标,有序分步实施绿电体系建设工作

       市委提出“西宁是产业‘四地’上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首位责任”。根据市委部署要求,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围绕“深耕绿电优势转化,加速绿电价值实现”课题目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制定《绿电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分步实施推进绿电体系建设工作。

       2023—2025年,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新建储能基地,创新用电模式及接入方式,园区绿电供应达到60%,清洁能源供应达到 80%,基本建成绿电产业园区。

       2026—2028年,完成绿电溯源认证机制接轨欧盟和美国的认证体系,同期建设多种储能项目,实现生产、商业、生活、“三废”排放监测达标,绿电供应达到70%,清洁能源供应达到 90%,建成近零碳产业园区。

       2029—2030年,通过源网荷储、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和优化网架结构,逐年新建电化学储能,实现能源结构多能互补,储能替代高尖峰负荷50%以上,绿电供应达到 80%,清洁能源供应达到100%,形成以清洁能源主导的能源供应、消费体系和具有产业特色的零碳产业园区。

       发挥优势,结合实际探索绿电体系建设路径

       青海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机分别达到91%、63%,占比全国第一,绿电能源环保属性得天独厚,是西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绿电能源禀赋,加快建设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发展态势快速平稳,是全省全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基地,更是全省绿电体系重要的应用平台和载体。根据西宁产业发展实际,西宁绿电体系建设以南川工业园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绿电体系建设路径,助力青海省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路径探索之一:创建零碳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南川工业园区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产业优势和清洁能源占比达87%以上的绿电溯源认证优势,以及国内外碳市场接轨之际的“窗口”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绿色交通、节能、减碳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探索制定出台省级零碳园区、碳足迹标准体系,打造绿电产业园区,建设“近零碳”产业园区,2028年底前建成“零碳”产业园区,为全省建设零碳产业园区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做法。

       路径探索之二: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能互补项目

       2022年,开发区全年用电量362亿千瓦时,预计至2025年,增量负荷将达到6000兆瓦,新增用电量将达到460亿千瓦时,其中南川工业园区增量负荷3000兆瓦,年用电量达230亿千瓦时,占开发区新增用电负荷总量的50%。

       基于南川工业园区新增用电负荷大的实际,依托省内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特点,以南川工业园区为试点,参照《青海省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规定,2024年内,在海南州分期建设总容量2.7吉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电源基地,配套建设1吉瓦时电化学储能基地;2025年底前,源网荷储一体化电源基地扩容至4.5吉瓦,电化学储能扩容至2吉瓦时。同时,在南川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电源、储能、绿色交通配套设施,促进就近消纳,提高绿电比例。

       路径探索之三:建设储能基地

       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现已建成以弗迪、宁德时代为主的32.5吉瓦时动力电池及锂电池产能,天合光能35吉瓦时储能电池生产线预计2024年落成。建设储能基地将有效解决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协同难、消纳难等“痛点”,更加有力支撑智能配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助力零碳产业园区建设。

       积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争取储能电价、交易机制、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机制方面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储能建设机制、调控机制及负荷侧储能项目激励措施。按照“同责任、同义务、同作用、同收益”的原则,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独立储能项目、合作建设共享储能,鼓励负荷侧建设储能,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和需求侧响应,通过容量电费、租赁费、电价补贴以及绿电价值,促进储能项目良性循环发展,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储能电站建设,保障省内新能源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

       至2025年,建设1.5吉瓦/3吉瓦时电化学储能基地,至2030年底,电化学储能基地总规模可达到1.5吉瓦/12吉瓦时,可替换高尖峰负荷50%,园区实现80%绿电供应。同时,开发区结合建设储能基地,同步打造光伏组件综合回收利用基地。

       路径探索之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依托全省清洁能源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优势,积极争取新能源产业项目、清洁能源消纳政策支持,开展高效晶硅电池、新型储能电池、先进材料等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扶力度,做大做强光伏、储能、新材料、氢能等产业链条,拓展应用场景,助力西宁市打造产业“四地”中心城市、高原零碳城市。

       在光伏产业上,依托丽豪半导体、亚洲硅业、高景太阳能等晶硅材料产能优势,大力延伸光伏中下游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千亿级光伏制造产业集群。

       在储能产业上,加快建设泰丰先行、弗迪电池等重大项目,引进布局储能系统集成及关键环节配套项目,建设国内产业链完整的锂电储能产业集群,打造西北储能系统集成基地,推进“光伏+储能”一体化发展,助力全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新材料产业。依托铝、铜、锌、镁、钛、碳纤维等产能优势,重点延伸有色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聚力建设千亿级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氢能产业上,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等生产供给环节和工业、交通、储能等应用领域,依托铝、碳纤维等氢能基础材料优势,推进高压储氢材料研发,加快发展大容量高压储氢设备、车载储氢瓶,引进培育氢燃料电池企业,拓展氢燃料电池在储能和发电领域的应用。

       专班推动,凝聚合力构建绿电体系建设机制

       为加快推进绿电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网青海电力公司专门制定方案,共同成立绿电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双组长”专班运行机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汇报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重难点事项。

       各成员单位和负责同志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加强工作统筹,专班专项推动,常态化沟通衔接,注重政策、机制、技术创新,丰富绿电应用场景,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数字支撑能力,增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系统推进的工作体系,清单化项目化推动工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打好组合拳,扎实推进绿电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下一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将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中心城市的定位来研究谋划推进工作,建立健全绿电优势转换和绿电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比例,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绿色度,不断增强西宁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