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以“链长制+包保制”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青海西宁推行“链长制+包保制”,以精准招商和靠前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企业生产更稳、产业链条更强。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西宁光伏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3倍多。截至2022年底,西宁已聚集多晶硅、单晶硅、组件等光伏产业链企业13家。

冬日的青藏高原,朔风凛冽,雪花漫天。走下飞机,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志群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当时是2020年12月,他正在全国各地考察,确定新厂选址。

西宁南川工业园区的工作人员裹着棉衣,等在机场门口。随后的座谈中,听工作人员谈起本地的各种优势,自信又专业,徐志群坚定了投资决心。

这一切,源于西宁推行的“链长制+包保制”,工作人员懂技术、会服务,确保龙头企业招得来、落得下、稳得住。

截至2022年底,西宁已聚集多晶硅、单晶硅、组件等光伏产业链企业13家。2022年前三季度,西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8%,连续21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西宁光伏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3倍多。

近日,记者走进园区,探寻企业从引进、落地到运营的故事。

引进——

瞄准领军企业,精准招商

青海发展光伏,优势得天独厚:大片戈壁荒滩,年日照时长超过2500小时,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

“十三五”时期,青海明确,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西宁抓住机遇,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的目标。

集群发展,需要企业托举。

2021年,招商引资成了西宁的“一号工程”。招商讲求精准,为此,西宁印发了《西宁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依托产业链锁定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瞄准短板弱项,开展靶向招商。产业链之一,便是光伏制造。

为徐志群接机的情景,南川工业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任志斌记忆犹新。当时,他刚到南川任职,那是他参与对接的第一家企业。

在办公室,任志斌拿出一张地图,笑着说:“这可是‘行动指南’。”记者凑近看,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重点项目,其名称、位置一清二楚。他指向广东珠海一隅:“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在这里,主要生产硅片,是链条中游的领军企业。”

“链长制”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各市级领导抓分链,各行业领域专家、部门协同推进的链长工作机制。南川工业园区作为光伏产业的集中承载地,成立包括园区管委会主任在内的工作专班,任志斌是成员之一。

2020年末,专班邀请企业实地考察,详细介绍了营商环境、用工用地成本等。考察时间仅有两天,却给徐志群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人员干事创业劲头足,气温虽低,但大家内心火热。”

一周后,双方在上海再次见面。“从原材料到光伏面板,再到‘绿电’应用,青海光伏产业链形成闭环,投资西宁,也是投资未来。”工作专班信心满满。

最终,双方敲定180亿元的直拉单晶硅棒投资项目,分3期建成,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50吉瓦。

落地——

全链条保障,全方位服务

2020年12月31日,徐志群带着团队飞往西宁。当天,团队与南川工业园区工作人员举行了第一次协调推进会,最终选定了园区南部片区约830亩的地块。仅仅一周后,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汪奇任副总经理。

“团队临时办公室就设在园区管委会大楼,企业注册时,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全部办结不需要走出楼门一步!”汪奇说。

2021年3月12日,西宁举办当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望着空中彩缎飞舞,汪奇却有些担忧:作为高载能企业,现有变电站无法承受负荷,必须新建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变电站,是个大工程,不仅要审批,线路经过村庄,还要商讨相关事宜。

汪奇把问题反馈至园区,工作人员向他保证,一定协调解决。

原来,2021年,西宁出台《西宁市市级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责任方案》,按照一个市级领导包保、一个工作专班跟进、协调解决一批问题、推动企业发展上一个台阶的“四个一”包保模式,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开工建设直至竣工投运,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小的问题不过夜,重大问题不过月”。

园区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局随即成立专班,向上级汇报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同时,耐心做好相关工作,解决了土地使用难题。

程序跑通,转入建设。施工现场,200多人挥汗如雨,园区工作人员24小时盯在现场,12座27米高的铁塔,翻山过坎,绵延2公里多,仅用20多天,便搭建完成。79天后,变电站投入运营。

“不止高景,几乎每一家园区企业,都有引以为傲的建设速度。”任志斌笑着说。

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纯晶硅,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的重点企业,2021年4月在园区注册成立。建设时发现,两条长达11.2公里的天然气管线横穿项目地块,不迁线便无法生产。

这两条天然气管线是国家西气东输的重要管线,西宁市和南川工业园区的企业包保干部多次前往新疆、甘肃等地,与管网企业召开专题协调会,研判改迁事宜。最终,项目动议到改迁完成仅用70余天。

“几乎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来了解建设进度,解决建设难题。”汪奇介绍,“园区提供精细化服务,企业加紧施工,双方比着干,形成了良好氛围。”

运营——

贴心服务,解决企业急难事

如今,南川工业园区光伏制造产业链不断完善。“朋友圈越做越大,许多企业受已入驻企业吸引而来,园区产业集聚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任志斌说,“随着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多家企业反馈,高峰期公交车运力不足,员工有抱怨。”

针对员工出行难,园区包保干部与西宁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对接,采取增加发车频次、定制通勤班车等办法,缓解高峰期通勤压力。“落地了就得服务好,我们要确保企业平稳运营。”任志斌说。

近期,气温骤降,建设现场停工冬休。然而,部分务工人员未能及时购票,滞留当地,返乡成了他们最热切的愿望。“来年项目建设还要靠工人,一定得协调车辆送大家回家。”园区几家企业做出保证后却又犯了愁,“卡车多的是,客运车辆一台都没有。”

问题反馈到园区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局,局长白海霞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工地,统计滞留人员数量,积极组织客运车辆,打通返乡绿色通道。几天后,在规建局专人跟车护送下,53名务工人员踏上归乡路。

“在南川工业园区,每家企业都有专门的微信群,企业提出问题后,包保干部需在10分钟内回复,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拿出解决方案,否则启动问责程序。”白海霞说,“同时,我们不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将服务送到企业门口。”

据了解,2022年前三季度,西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9.3%,一般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7.1%,西宁确定光伏制造产业链重点招商引资项目8项,总投资751.1亿元。同期,单晶硅产量增长11.8倍,多晶硅产量增长69.3%,光伏产业发展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