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能源,以技术升级保障下游企业持续发展

       青海有着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驱车行驶在高原腹地,就有可能看到一排排浅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蓝色的海洋。源源不断的电能从这里通过电网输送到企业工厂、千家万户……

       从多晶硅生产、切片到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支架、电站建设开发运行……如今的青海已初步构建了集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逆变器、光伏支架等为一体的研发制造产业链,形成了“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的循环体系。

       那么,产业链上游在青海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上又有了什么样的新突破?

       6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的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单晶硅生产车间,只见生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经过截断、全自动切方、滚磨等工序,一根根太阳能级单晶硅棒就制成打包了,然后出厂,将被送往江浙地区进行切片。“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科技项目部经理宋生宏说,“企业全年生产近4000吨太阳能级单晶硅棒,主要提供下游企业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电池组装,形成园区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

       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让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成为我省国家级绿色制造、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已通过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认定。

       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主题,自2018年起陆续展开“全自动长晶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高效节能热场数模拟及应用项目”“快速长晶技术项目研发”“冷却水循环系统升级改造系统项目”等的研发,使产品质量跨上更高的台阶,工艺技术也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青海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一分子。

       跟随着宋生宏的介绍,记者来到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单晶拉晶车间,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投料、加料工作,96台单晶炉正在作业。据宋生宏介绍,2020年,公司对拉晶一、二车间192台单晶炉进行25寸节能热场系统升级改造,通过对现有热场结构重新研发与设计,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碳纤复合新材料,采用新型高纯热场以及研究开发新的生产工艺,研发生产N型高寿命高效率单晶硅片。由于晶体最大生长速度与晶体中的纵向温度梯度、晶体的热导性、晶体的密度有关,提高晶体中的温度梯度,就可以提高晶体生长速度。

       此外,还进行了单晶炉冷却水系统的升级改造,打造闭式循环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节能降耗和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将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促使其它单晶硅企业进行相应技术改造,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宋生宏说。

       宋生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原有开放式冷却水循环系统改造为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使循环水总电耗较原来降低65.13%,循环水总水耗降低68.09%。总体可节约能耗费用502.44万元。“按照国家统计局每千瓦时电折合0.404千克标煤计算,循环水年节约722.88万千瓦时电,相当于年节约2920.44吨标煤;含碳量2139.43吨,年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约7851.69吨,年减排二氧化硫总量约24.82吨,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目前,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依托东川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的“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的产业链源优势,把设备优势转化为产出优势,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

      “技改创新走在先,降本增效强攻坚。”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新能源光伏产业势必迎来更高的增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升也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我们所有的创新、升级投入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和组件效率,并降低成本。我们将持续通过技术升级和加快量产,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和清洁的产品,积极推动‘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宋生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