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青海科技事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明确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
过去一年,青海科技体制改革大刀阔斧、招招给力,拆掉创新路上的“制度藩篱”,在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积极探索,良好的创新生态正加速生成演进——
这一年,省科技厅系统谋划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形成《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草案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科学确定主要指标和目标,谋划提出15个重大专项,并加强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编制内容进行对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这一年,青海科技管理部门尊重科研规律和市场规律,为权力做“减法”、为服务做“加法”,我省科技计划体系现行管理办法得以全面梳理,修改完善22项、新制定10项。印发《省科技厅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省科技厅窗口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窗口办件量共计825件,办结率和好评率均为100%。
这一年,青海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落实《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奖惩体系,依规对失信责任主体开出青海省科研失信行为首张“罚单”。同时加大项目资金监管和存量资金收缴力度,截至2020年10月,共收回上缴资金1587.31万元,有效提高了科研诚信意识和绩效意识。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2020年,我省创新平台载体和人才团队建设统筹推进。全面落实国家和全省人才工作政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省科技厅起草并推动出台《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聘任办法(暂行)》,聘请7名院士为首批省政府科技顾问。
改革的核心,是彻底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学研产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过去一年,青海密集出台一系列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好政策,让科技创新活力迸发营造出良好社会氛围。
这一年,我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重点领域,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修订《青海省基础研究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提高源头创新质量。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正在实现新突破,《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自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制定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于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 打造高原特色创新高地
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创新力量较弱、创新资源短缺、创新活力不足,更需要进一步围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新路径。
这一清晰洞见,源于主政部门对青海科技创新和资源禀赋的全新定位。回望2020年,一批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落子有声、一个个制约科研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战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新能源领域,我省优化基于分布式通讯的大规模定日镜阵列聚光集热控制技术,建成兆瓦级系统集成与规模化小试平台,实现极端天气下熔盐吸热器安全稳定运行,并以此为基础建成50兆瓦光热塔式熔盐发电站,实现光热熔盐时长达7小时、连续运行13天的最佳运行记录。
在新材料领域,我省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高性能高精度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有效延伸我省铜金属加工产业链。建成国内首套4.4万吨/年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 建成30吨/年的区熔多晶硅棒生产线,对高端半导体原材料国内供应起到支撑作用。
在特色农牧业领域,我省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实现了早熟结球甘蓝越冬苗培育和甘蓝、辣(甜)椒、西葫芦标准化制种技术应用;建立高寒地区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高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22%至38%,牧草产量增加22%至43%;青薯9号品种在海拔3800米的试种成功,建立马铃薯品种示范基地420亩,最高亩产达到3132公斤。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省取得黑果枸杞冻干粉、菊苣白刺青麦粉、白刺果佛手片、白刺百合片等13种生物医药类新产品。支持开展鲁比前列酮原料及软胶囊的仿制型新药开发、“玛诺”系汤系列产品二次开发、藏药十五味赛尔斗丸的二次开发等研究工作,建立羌活、川贝母、秦艽等道地药材种源基地和青海省冬虫夏草种质资源库……
告别2020、走向2021。如今,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正焕发新活力,全民创新氛围正日益浓厚。由科技创新引发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浪潮,正在青海大地涌动。